热门标签: 党正党明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发布时间:2019/09/25


陈炉古镇位于陕西省铜川市东南15公里处,是宋元以后古耀州窑唯一尚在制瓷的旧址,其烧造陶瓷的炉火1000多年来一直不息。2008年,陈炉古镇被评为“中国历史文化名镇”。
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
作为中国最早关注陈炉古镇的学者之一,余平多次来到这里进行探访、研究。


2019年9月10日,在西安装饰业协会设计专业委员会组织的《设计之旅》活动中,30余位设计师和余平老师一起来到陈炉。
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
以下是精选余平老师在本次活动中的演讲。



1.

初次访陈炉


2001年的夏天,一个陕西作家听说我对传统古镇的研究颇有兴致,于是推荐我去他曾生活了18年的陈炉古镇。当时,从西安去往陈炉的路不太好走,但听闻陈炉地形地貌特殊,有“罐罐垒墙”的建筑特色,是一个文化积淀很厚重的地方。我怀着期待,翌日清早出发,天色擦黑才到。

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△罐罐垒墙


那是一个满月的晚上,我在陈炉串街走巷。脚下是一户人家,头顶又是一户,再往上又是一户,层层叠叠,错落有致,这种场景瞬间将我锁定。

 

我看见那些砖、墙、瓷在月光下变成了一个个“光影颗粒”,呈现出各种肌理。手指与墙面的摩挲间感到扎扎的,一个激灵,感觉自己被击中了,浑身起满了鸡皮疙瘩,心里发出一个声音:“呀,这就是我需要的质感”。
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
从上世纪末,我就开始准备用我一半以上的精力做中国古民居调查,记录整理,运用于设计,希望进行一次设计转型。初次到访陈炉,就觉得不虚此行,兴奋之余,喝了点酒,那晚便住下来了。




2.

追忆与陈炉李大爷的深厚情感


后来,一有空闲我都会去陈炉,当地李大爷的家是我的固定住所,我曾在那里度过许多个夜晚。


2009年的秋天,病重的李大爷拖家人打电话到西安,他觉得自己可能坚持不住了,临走前想见一些朋友,其中提到了我的名字。我听后,心里不免难过。我走了很多古镇,结识了很多人,而跟李大爷感情深厚。我赶到医院去看他,第二天,人就去世了。那次,我在陈炉呆了三个晚上。夜晚的陈炉早早入睡,但一个人去世后的几天秦腔的悲凉之声整夜都不绝于耳。我一边听着秦腔,想起了与李大爷相处的日子。


如今再来,已经隔了整整十年。
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
这次来想看看陈炉的发展和变化。



3.

如何看待陈炉?

 

在中国有那么多值得我们去看并且留下情感的地方,那么对于陈炉来讲,我们怎么去看它的特点,怎么和别的古镇区别开呢?我从9个方面展开。

 

(1)生产与生活的关系

 

我去过很多古镇,陈炉是生产和生活密不可分,且两者完全复合在一起的特殊存在。家家户户大到大缸大瓮,小到辣子罐、泡菜坛子、擀面杖……每一个生活用品几乎都是烧制出来的,且自产自销,形成了一个产业链。这种生产和生活结合的紧密程度,不亲临现场是无法想象的。生产和生活的密切性可以说是中国之最。
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

(2)陈炉的历史积淀

 

陈炉的得名缘于“陶炉的陈列”。金末元初,到现在已经1000多年,这里曾是窑工聚集的地方。当时的陈炉,还聚集了以陶瓷生产为核心的各类组织,连专门给马帮提供配套服务的铁匠铺都遍布全镇……兴隆的生意让陈炉窑场昼夜不息,久而久之就有了“炉山不夜第一景”的说法。
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
当时还没有城市的点亮工程,古代的点亮工程可能是在陈炉。也许,陈炉就是中国最早的“不夜城”。
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
追溯到明清时期,陈炉是西北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,不仅窑工聚集,更形成瓷户、窑户、行户、贩户分工明确、各安其业的生产经营体系……今天,在陈炉的街巷上,清晰可见有些罐体中间一道道螺旋状的印记,那就是为了增加摩擦、运输方便,匠人们刻意做出来的。
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
上世纪五十年代,陈炉搞起了合作社,小作坊、小马蹄窑被推倒,取而代之的是到处耸立的大烟囱,窑工们不再是小作坊里的手工匠人,而是在陶瓷厂里上下班,按月领工资的国家的人。那个时候,在西安如果能进一家有烟囱的工厂工作,那可是全家人的荣光。可以想象,当时距省城几百里外的一个穷乡避壤,几乎家家户户都能领到工资,是多么稀罕的事情。


(3)因地制宜

 

因地制宜是所有中国古民居的一个定律。陈炉地处陕北高原与关中平原接壤的丘陵地带,三面环山塬,民居大多倚山而砌,从远处看砖红色的窑洞密如蜂房,层层叠叠,颇有些布达拉宫的味道。
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
房子是一层一层垒起来的,远远望去,因为透视关系看上去好像是20层的高楼。实际上,它是利用了地势,层层叠加,在远处看就产生高层建筑的错觉。

 

当冬天一场雪下来,把房子全部覆盖,把一个单纯的信息变得更加单一,唯一的就是白色,只有房子边缘的轮廓线,雪被风吹走,露出赤红色的建筑物,在冬天更显得暖暖的可爱些。这时候你看见地下会有一条深灰色路径,人来来往往,那是雪踩化了。
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
这边一家的院落正是下边一家的窑顶,正所谓“你家的窑背着我家的院,院中再把房屋建”。
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
走进场院里,感觉脚下松软而富有弹性,这是因为场院是由土、瓷片碎渣和白灰铺成,下雨的时候,它们仿佛“尿不湿”一样将水分吸收;四周再用匣钵、砖头围合,因匣钵质轻坚固,即使层层叠叠,也不会压垮楼下的窑顶,天晴的时候,老乡们就围坐在院子里晒太阳,拉家常。


(4)就地取材

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
陈炉砖头的尺寸是比较大的,它的个头要大于普通砖,一般为3x6x9寸,寓意“三六九朝上走”。由于只是为了自家盖房用,在当时不适合人力搬运,并不对外销售,只是就地消化,所以这种砖只有在陈炉才能看到。


单看陈炉的砖窑,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独特之处,但聚合在一起遍布在山坳里,却总透出一股与众不同的气质,其原因就是在于那些既厚重又婀娜的“陈炉砖”。



(5)因材起意

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
因材料而起一个创意。我们现在的创意是因我们的理想而产生的一个创意,但陈炉民居的特点是因材而起意。其他的这种因梦而起意的想法是空洞的。比如他想到了陶砖、不锈钢什么,也没办法到这儿来,也没钱买。他必须要以他脚下有什么东西他就怎么去建造他的房子。这个就叫因材料起意,起这个意念。



(6)回填式砖窑



我们看到的窑洞建筑大部分是人挖出来的土窑洞,而这里的窑洞(砖窑)叫回填式窑洞。先把拱劵砌起来,再用土埋起来。陈炉的砖窑具有抗强度的特点,是一个坚固的建筑体,因为它利用了最早的力学原理——赵州桥的拱劵原理。拱劵是代表力学上最典型的一个建筑。
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△屋内的大炕一头挨着窗,一头连着灶,这是关中特有的“灶连炕”。


窑洞内的温度会自然调节,冬暖夏凉,恰到好处。因为砖头是可以渗水透气的,回填的土层厚度适中,房子里头的有毒气体可以通过砖头的吸纳,再通过土层透出去。而土层被阳光照射进行杀菌,接受新鲜的氧气,通过砖头又进入到室内,形成了一个自我呼吸循环的体系。
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
所以,陈炉的砖窑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。

 


(7)街道,既是路又是排水系统


 

在铺有陶片的弯曲街道,人一般走街道两边,而不走中间,中间是一条小水渠。街道实际上既是路又是排水系统。陈炉的街道几步一转弯,窄的地方侧一下身才能上来。
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陈炉的街道不仅发挥道路用途,同时也是商业的——产品就放自家门口,外人从街道走过时营销也就开始了,在设计商业空间中这是值得设计师去学习的。但并不是说生搬硬套,可以是多变化的。

 


(8)陈炉的砖

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
这种砖由矿物质黏土和废旧的陶瓷碎片合成,由于在燃烧过程中,还原了材料中的色彩和质感,所以砖头呈现出由淡黄色向褐红色、蓝紫色过度的样子。它具有一定的吸水性,遇到雨天会更加沉稳;遇到晴天,砖头上的陶瓷颗粒会闪闪发光。
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
砖头里面包括的另外一个建筑材料就是匣钵,我们可以把匣钵等同于圆砖头,因为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建筑材料。砖头不一定做的是方的。也就是说,陈炉特有的两种砖头:一个是方砖头,一个是圆砖头,是它们铸造了被凝固了上千年之久的建筑形态。
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
这种罐罐叫匣钵,用于盛放瓷器,其作用就如同蒸包子用的蒸笼,在窑炉里把瓷器保护起来,使其均匀受热并免受烟灰的侵扰。
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
行走途中会发现一边是人家,一边是峭壁,而底下又一户人家。为避免人不小心摔下去,用罐罐砌筑围墙,起到保护作用,也对上面人家与下面人家相互之间的干扰起到隔离作用。原来,这些黄褐色的罐罐就是窑炉里的废料,经过陈炉人的“再创作”,散发出耐人寻味的美感。

 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
匣钵为空芯圆柱,仿佛圆形的砖,当匣钵出现残损破裂不能再用时,就被陈炉窑工们拿回家,形质相对完好的垒建院墙、围墙、院外厕所,残损严重的用来铺路,更小的碎片就插入路面,用于路面防滑。


(9)自然和人的关系

 

陈炉地处陕北高原与关中平原接壤的丘陵地带。自然养育了这里的土、煤。这里曾经有溪流穿过,可供当地人制造产品用。

 

但经年累月,人为因素和自然退化让这里的水干枯了,这个地方自然产生了衰败的情况。如今的陈炉应该有一个全球化的概念。

 



4.

在陈炉的生活体验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
在烧制的产品快出炉的那几天,窑顶还有余温,但不烫人。秋天的傍晚,天气有点冷,当地人就会互相招呼:

 

“欸,走!”

“干啥去?”

“烤gou子!”(当地方言,“烤屁股”的意思)

 

人都往那儿一蹲,我也把相机放一边,蹲在那儿。那个热气可舒服了。听他们拉家常,说过去的那些事儿。
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
冬天太阳慢慢升起或夕阳时分,男女老少就集中在一个挡风的狭坡,晒背聊天。女人织毛衣、纳鞋底,男人抽点旱烟……

 

在陈炉的生活体验给了我设计上的启迪。人如何从自然中合理地索取,就像我们合理地应用太阳能。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,可以刺激我们对设计的思考,设计思维也不再是呆板的,你会特别灵活的用一些方法。
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
我们手上的血脉血管看似杂乱,但有一个内在联系,设计亦如此,好看与否仅是一个形式,而内容决定形式,并不是通过形式来谈内容。


5.

陈炉带给“我”的思考


早前的陈炉是封闭的,这里特有一群匠人是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的原型,这是陈炉的一个代表特点。进入陈炉给你的第一感受是:里面的东西是他们自己特有的,并没有去想要怎么比别人好,也没有想怎么做一个形式叫创造,他们什么也没有想,就是在自己安逸的生产生活的千百年的积累之下,形成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陈炉,没有重复。


在设计中,是不是每个人都说做西安唯一的,或者做中国唯一的,如果我们更有胆破的话,我们就会说做世界唯一的。可是太难了。但是陈炉做出来了。看到陈炉,我的创作思维被打破了。


 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
有连续10年的时间,我每年都来陈炉,有时候就坐在院子里发呆静想:作为设计师,要想创新成为顶尖,也许就是面临着两条路,一条是看遍世界,然后梳理出自己的一套体系;另外一条就是“封闭”自己,让外界对自己毫无影响,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式坚持去做,形成自己的个性。但是大部分的情况也许是,既没有读过那么多的书,走过那么多的路,又没有坚持自己,这只能在“中间水平”徘徊了……这是陈炉当时带给我的思考。



6.

漫谈做设计与做菜的关系

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
我要研究的方向是传统建筑中有生命属性的材料,在今天和未来如何让它再生、再使用。不管是陈炉、周庄,都有一个规律,你把它拆散了以后发现就是一堆土、木、砖、瓦、石。实际上,和用盐、姜、葱、蒜这些做菜是一个道理,只不过是多和少的问题。比如说陈炉就是用砖。我特别强调,陈炉是砖的化身,有方形和圆形砖两种。砖就是它的主旋律,总音符。设计的路径是多元的,各种方法都可以有,这只是一个借鉴。



7.

设计师如何理解陈炉的价值?


在设计的观点上,凡事一定要纯粹,纯粹的前提是要单纯,只有单纯而纯粹的东西才能带给人一种震撼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。

 

10前访陈炉与10年后访陈炉,我感到一些失望,我感到它的质朴、天然、浑厚所形成独一无二的东西在退化。从高处往下看,进入视野的是一个接近花花世界的地方,很多彩钢板,红色灯笼,芜杂于其中,已经不再是纯粹的。

 

正如同:以前春天来陈炉,我们走进一片油菜花地,一眼望不尽,漫坡全是黄色的花朵,当采下一朵时,发现它非常廉价,一点也不美,但连成一片真是太壮观了,吸引了很多游人。现在就像在这油菜花里头种了一堆牡丹,想呈现给游人说:“你看多美的花海啊”。这时候大家的感受就不是我们所期待的“去远方,去更远的地方”。

 

这是我看到的一个问题,但消除这个问题很难,需要很多人参与进来付出力量。

 

我们要感谢历史、时间沉淀下来的中国不同地区极具特色、极具鲜活生命力的一些村落古民居,它给人以启示。但是它本身并没有这个意识。

 

古镇就好比遍布山林的药材,药材本身的生长并不是为了给人治病,只是被药师发现后,经过提纯、加工才为人所用。设计师就好比药师,要活学活用,否则生搬硬套的东西是不会有生命力的。

 

今天,我们为陈炉的个性和力量,感到震撼,可当初陈炉人并不是为了要让别人感到震撼才这么做的。在封闭而单纯的世界里,他们一心只想着如何利用身边资源做到物尽其用。在陶与砖的世界里,一代又一代的窑工用艰辛和智慧,默默地谱写了陈炉的历史和精神。经过时间的沉淀,最终造就了独一无二的陈炉。


 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
今天的陈炉,也给设计师提出新的挑战,如何在不破坏古风古貌的基础上,让当地人享受现代生活的品质和便利。




《设计之旅·第二期》

活动主办:西安市装饰业协会设计专业委员会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逸舍网

走进陈炉,走进“陶”与“砖”的世界|余平陈炉活动完整演讲

活动赞助:诺贝尔瓷砖